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底蘊再創-凝聚集體意識,並醞釀新生活文化

作為台灣文化古都,本計畫合作的許多微社群都生活在歷史悠久的區域裡,因此歷史區域裡的新高齡生活文化也是我們必須面對之議題。我們期望將高齡者的文化生活經驗,融入台南的歷史區域再生,讓高齡者在這個城市裡有更積極的定位與價值。透過實踐型課程與研究,學生在與高齡者互動的過程中,挖掘出具備彰顯地方歷史進程的記憶與經驗,當高齡者意識到自己價值,並願意進一步行動時,再經由場域主責老師的引導,搭配微社群的運作並與場域中其他團體連結,嘗試醞釀在地生活文化的再生與新生。具體的實踐方法可分為以下兩階段:

凝聚社群文化的集體意識

首先,透過實踐型課程與研究,讓學生引導社區高齡者回溯過去在場域參與的生活活動,並以多元的創作方式對外呈現。例如,在溫陵社區,本計畫協同主持人鄭淑惠助理教授利用「家庭關係」課程開啟了【南美好美:聲音收納所】的企劃,藉由Podcast錄製的方式,培養學生的跨世代對話能力,並從高齡者的生命分享中學習與反思,有學生便分享道:「在與長者的對話中,我們有機會窺見這些豐富的內容,進一步了解不同面向的臺南。」,也有學生開始反思,自己在這個歲數時是否還有熱誠跟能量去學習那個時代最新的潮流,是否能以開放的心態去接受社會的變遷?錄製Podcast也讓社區高齡者有主題地說出在地的生命故事與人生經驗,經過三年的累積,這些聲音慢慢地集結起來,堆疊出從在地視野出發的聲音資料庫,透過述說與聆聽,讓每個人對地方的想像慢慢更接近一點點。這樣的集體共同記憶回溯,具有社區生活文化保存的意義,也在過程中逐漸凝聚出社群生活文化的集體意識。

醞釀具備在地特色的新生活文化

經過前一個階段的過程,高齡者往往會更意識到自己的價值,特別是近年來經過USR計畫推動的共學共作等經驗,也更願意與青年或學生一起進一步行動,一起試著提出「未來在地生活文化的可能性」,帶動社區高齡者與青年在社區共同生活的可能。例如前述的溫陵社區,經過三年來的陪伴與共識累積,社區高齡者不但對於生活想像有更積極的意識,也更願意動手做些事情,今年,在本計畫協同主持人陳世明副教授的指導下,兩名建築所的駐點研究生展開了「街廓開放空間工作坊」系列活動,面對社區內的十幾間廟宇,試著探討廟埕空間與當代日常生活的關聯。藉由既有活動的場域變換體驗、生活想像圖繪製等方式,學生引導社區高齡者一起提出想像,並與社區共同動手進行了萬福庵廟埕空間綠美化與休憩空間營造工作;透過共同動手的過程,社區展開了新的公共空間嘗試,學生們也從中學習到空間規劃、跨域協調等經驗。

 

在溫陵社區,相伴2026讓學生與社區高齡者共同錄製Podcast,挖掘出具備彰顯地方歷史進程的記憶與經驗。

學生們設計了街廓開放空間工作坊,讓高齡者體驗活動的場域變換,藉此引導社區高齡者提出開放空間的可能想像。

學生與社區經過各種討論後,共同動手進行了萬福庵廟埕空間綠美化與休憩空間營造,展開新的公共空間嘗試。